开云(Kaiyun)

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pdf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 | 开云APP(Kaiyun)
欢迎访问石家庄开云有限公司官网!
0311-66109895
13859746370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开云(Kaiyun)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峡路北塔元庄村西
手机:13859746370

咨询热线0311-66109895

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pdf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3-08-30 07:45:09人气:

  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F24H 6/0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柳州市京阳节能器具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后:柳州市京阳节能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545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新一路15号科技工业苑7层717号变更后:545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新一路15号科技工业苑7层717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H 6/00申请日:20110815公开

  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涉及一种锅炉,其包括强热节能炉、主强热罐、副强热罐、强汽罐、强热装置、导汽罐及配件装置,强热节能炉设置于主强热罐下部和副强热罐内侧,主强热罐设置于强热节能炉之上,副强热罐设置于主强热罐底部并位于强热节能炉的炉座外围,副强热罐由副强热罐外壁、强热罐底盖及炉座外侧壁围成,强汽罐设置于主强热罐上部,强汽罐内腔由强热罐上盖、强汽罐内壁及强汽罐下盖围成,强热装置设置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中,导汽罐设置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外侧,配件装置包括烟气排管、供温热阀、供蒸汽阀、主注水阀、供热水阀及一体表等。本发明具有综合技能先进、功能多用途广、高效节能环保、制用成本极低等优点。

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pdf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图1)

  1: 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该节能锅炉包括强热节能炉 (6)、 主强热罐 (49)、 副强热罐 (58)、 强汽罐 (24)、 强热装置、 导汽罐 (21) 及配件装置 ; 所述强热节能炉 (6)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下部和副强热罐 (58) 内侧, 强热节能炉 (6) 包括倒置圆台形炉座 (4)、 与炉座 (4) 上端口连接的烟灰滤孔 (56)、 与烟灰滤孔 (56) 上端 口连接的圆台形炉盖 (7)、 置于炉盖 (7) 顶端的主烟灰滤网 (55)、 设置于炉座 (4) 内侧中部 的活页式活动炉架 (5)、 由炉座 (4) 内活动炉架 (5) 上部内壁和炉盖 (7) 内壁及烟灰滤孔 (56) 内侧围成的炉膛 (62)、 设置于炉膛 (62) 正面的主燃料投口 (3)、 与主燃料投口 (3) 相 配的主投口盖 (64)、 设置于主燃料投口 (3) 下方的通风除灰口 (66) 及与通风除灰口 (66) 相配的灰口闸 (69), 活动炉架 (5) 上设有通风落灰孔 (63) ; 所述主强热罐 (49) 设置于强热节能炉 (6) 之上, 主强热罐 (49) 包括锅炉外体 (51)、 设 置在锅炉外体 (51) 内侧的锅炉内体 (52)、 位于锅炉外体 (51) 和锅炉内体 (52) 之间的强热 夹层 (54)、 设置于强热夹层 (54) 中的螺旋状烟道隔格 (53)、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上端与 锅炉内体 (52) 连接的强热罐上盖 (47)、 设置于强热罐上盖 (47) 底部与锅炉内体 (52) 连接 的强热罐下盖 (48), 强热罐上盖 (47) 边缘与强热罐下盖 (48) 边缘所连接的锅炉内体 (52) 上下间距上开有与烟灰滤孔 (56) 相同的烟灰滤孔, 强热夹层 (54) 下部与烟灰滤孔 (56) 外 壁连通并由下向上通过螺旋状烟道隔格 (53) 再通过强热罐上盖 (47) 边缘与强热罐下盖 (48) 边缘间的烟灰滤孔连通至强热罐上盖 (47) 与强热罐下盖 (48) 所形成的夹层中 ; 所述副强热罐 (58)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底部并位于强热节能炉 (6) 的炉座 (4) 外围, 副强热罐 (58) 包括由锅炉外体 (51) 及锅炉内体 (52) 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副强热罐外壁 (60) 和副强热罐内壁 (61)、 分别与副强热罐内壁底端 (61) 和副强热罐外壁 (60) 底端连接 的强热罐底盖 (1) 及炉座 (4), 副强热罐 (58) 的内腔由副强热罐内壁 (61)、 强热罐底盖 (1) 及炉座 (4) 外侧壁围成, 在副强热罐 (58) 内侧上部与主强热罐 (49) 内侧底部间连接有贯 穿强热节能炉 (6) 的泄水管 (57) ; 所述强汽罐 (24)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上部, 强汽罐 (24) 包括由锅炉外体 (51) 及锅 炉内体 (52) 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强汽罐外壁 (43) 和强汽罐内壁 (42)、 连接于强汽罐外壁 (43) 顶端的圆台形强汽罐上盖 (27)、 连接强汽罐内壁 (42) 顶端并位于强汽罐上盖 (27) 内 侧的强汽罐下盖 (26), 强汽罐 (24) 的内腔由强汽罐内壁 (42) 及强汽罐下盖 (26) 及强热罐 上盖 (47) 围成 ; 所述强热装置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和强汽罐 (24) 中, 强热装置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中的主强热管组件和副强热管组件、 设置于强汽罐 (24) 中的末强热管组件, 主强热管 组件包括底端与炉盖 (7) 顶端连接的主强热管 (11)、 设置于主强热管 (11) 周围并将主强 热管 (11) 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a(9)、 连接于主强热管 (11) 管壁和圆强热管 a(9) 内侧 管壁的横强热管 a(10)、 顶端连通至圆强热管 a(9) 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炉盖 (7) 内 侧的直强热管 a(8)、 设置于主强热管 (11) 上端管壁内侧的自动开闭盖 (15), 副强热管组件 包括底端与主强热管 (11) 的顶端连接而顶端穿过强热罐下盖 (48) 和强热夹层 (54) 再穿 过强热灌上盖 (47) 与置于强汽灌 (24) 中的末强热管 (22) 底端连通的副强热管 (18)、 设 置于副强热管 (18) 周围并将副强热管 (18) 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c(16)、 连接于副强热 管 (18) 管壁和圆强热管 c(16) 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 c(17)、 底端连通圆强热管 c(16) 上侧 管壁内侧且顶端穿出强热罐下盖 (48) 连通至强汽罐上盖 (27) 与强热罐下盖 (48) 所形成 2 强热夹层中的直强热管 c(19), 末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副强热管 (18) 顶端连接的末强热 管 (22)、 设置于末强热管 (22) 下部内侧的副烟灰滤网 (23)、 设置于末强热管 (22) 中部内 侧将末强热管 (22) 分为上下两段的固定封堵盖 (35)、 设置于末强热管 (22) 一侧的除烟灰 装置, 除烟灰装置包括滤烟主管 (41) 、 设置于滤烟主管 (41) 中部内侧将滤烟主管 (41) 分为 上下两段的主微滤网 (44)、 设置于滤烟主管 (41) 下段侧壁的烟气入口 (45)、 设置于滤烟主 管 (41) 上段侧壁的烟气出口 (40)、 内端连通于滤烟主管 (41) 下段内侧而外端突出强汽罐 外壁 (43) 的自滤排污阀 (46), 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入口 (45) 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 (22) 的下 段连通, 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出口 (40) 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 (22) 的上段连通 ; 所述导汽罐 (21)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和强汽罐 (24) 的外侧, 导汽罐 (21) 包括主 罐体、 连通主罐体内侧和主强热罐 (49) 内侧的主泄气管 (20) 及连通主罐体内侧和强汽罐 (24) 内侧且比主泄气管 (20) 长的副泄气管 (25) ; 所述配件装置包括 : 与末强热管 (22) 顶端连接的烟气排管 (33), 设置于烟气排管 (33) 靠上部位置的烟气阀 (34), 设置于烟气排管 (33) 靠下部位置的供热阀 (32), 设置于强汽 罐上盖 (27) 上且其感应底管分别穿过强热罐上盖 (47)、 强热罐下盖 (48) 延伸至主强热罐 (49) 内部的一体表 (29) 和安全自动减压阀 (30), 上端突出于强汽罐上盖 (27) 而底端穿过 强汽罐上盖 (27) 和强汽罐下盖 (26) 连通至强汽罐 (24) 内腔的供蒸汽阀 (28) , 设置于主强 热罐 (49) 中部一侧并连通至主强热罐 (49) 内腔中的主注水阀 (50), 设置于副强热罐 (58) 靠近底端一侧并连通至副强热罐 (58) 内腔中的供热水阀 (59)。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在主燃料投口 (3) 的主投口 盖 (64) 中心设有主观火孔 (65), 在强热罐底盖 (1) 上设有副燃料投口 (2) 及与副燃料投口 (2) 相配的副投口盖 (67) , 副投口盖 (67) 中心设有副观火孔 (68)。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座 (4) 内侧斜边上设 有支撑炉架 (5) 的支坎。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炉外体 (51) 和锅炉 内体 (52) 整体形状为圆柱形或梯形或矩形。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强热管 a(9) 位于主 强热管 (11) 中部靠下位置的外围, 主强热管组件还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管 (11) 中部靠上位 置的周围并将主强热管 (11) 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b(13)、 连接于主强热管 (11) 对应位置 管壁和圆强热管 b(13) 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 b(14)、 顶端连通圆强热管 b(13) 下侧管壁内侧 且底端连通至圆强热管 a(9) 上侧管壁内侧的直强热管 b(12)。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强热管 a(9) 与主强 热管 (11) 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 a(10), 四根横强热管 a(10) 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 (11) 管壁与圆强热管 a(9) 的内侧管壁间, 圆强热管 a(9) 与炉盖 (7) 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 布的直强热管 a(8), 所述圆强热管 b(13) 与主强热管 (11) 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 b(14), 四根横强热管 b(14) 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 (11) 管壁与圆强热管 b(13) 的内侧管壁 间, 圆强热管 a(9) 与圆强热管 b(13) 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 b(12), 所述圆强热 管 c(16) 与副强热管 (18) 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 c(17), 四根横强热管 c(17) 两两呈对称 连接于副强热管 (18) 管壁与圆强热管 c(16) 的内侧管壁间, 圆强热管 c(16) 与强热罐上盖 (47) 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 c(19)。 3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开闭盖 (15) 内置 永磁钢且一侧设置活栓并处于微闭状态, 当烟灰上升产生顶力并在磁力作用下其自动将主 强热管 (11) 与副强热管 (18) 之间的通道关闭, 而当累积于副强热管 (18) 底部即自动开闭 盖 (15) 上部的烟灰重量超过自动开闭盖 (15) 的磁力和烟灰上升顶力之合力时, 自动开闭 盖 (15) 下转自动将烟灰排除。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烟气排管 (33) 底部为 喇叭形或圆台形, 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烟气排管 (33) 底部内侧的多层纳米副微滤 网 (31)。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 在强汽罐上盖 (27) 上的药剂箱, 药剂箱包括箱体 (36)、 连接在箱体 (36) 一侧的副注水阀 (38)、 设置在箱体 (36) 一侧的烟灰自感器 (37) 及与烟灰自感器 (37) 连接并延伸至除烟灰 装置的滤烟主管 (41) 内的喷雾咀 (39)。

  10: 如权利要求 1 至 9 任一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其特征在于, 强热夹层 (54) 还 包括 : 副强热罐内壁 (61) 外侧和副强热罐外壁 (60) 内侧所形成的夹层, 以及强汽灌内壁 (42) 外侧和强汽灌外壁 (43) 内侧所形成的夹层。

  本发明涉及一种锅炉, 特别是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背景技术 当今, 由于考虑到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应与能源节约和环境资源保护同步进行而大 力倡导综合节能、 降污减排、 降耗增效、 低碳运行, 而纵观目前国内外各种生产、 工作、 生活 过程中供温热、 供蒸气、 供热水等所采用的燃能和燃热锅炉品种繁多, 但这些燃能和燃热锅 炉大部分都功能不全。 如 2008 年 9 月 17 日授权公告专利号为 ZL1.4 的中国专 利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锅炉, 这种锅炉将装有水的容器 (热水器) 放在排烟管中, 燃烧管中 的大部分热能热水器均不能吸收, 而整个锅炉的热能亦不能充分被吸收与利用, 节能程度 低。 此外, 这种锅炉的排烟管及燃烧管中的烟气均未经过滤即排到空气中, 既损失热能又容 易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再如 2011 年 7 月 6 日授权公告专利号为 4.4 的中国 专利所述的一种节能锅炉, 这种锅炉装水的锅体在炉体的正上方, 锅体也不能将炉体中的 热能充分吸收, 如炉体侧壁的热能基本未能被锅体内的水吸收, 其节能程度亦不高。同时, 这种锅炉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也是未经过滤即排到空气中, 既损失热能又造成超碳排放和环 境污染。总之, 此类所谓节能锅炉均存在技术性能滞后、 功能单一、 适用范围小, 尤其是热 能、 烟灰等处理利用与低碳排放等综合技术问题, 亟待加以改进和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环保、 用途广泛、 制用成 本极低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技术方案是 : 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该节能锅 炉包括强热节能炉、 主强热罐、 副强热罐、 强汽罐、 强热装置、 导汽罐及配件装置 ; 所述强热 节能炉设置于主强热罐下部和副强热罐内侧, 强热节能炉包括倒置圆台形的炉座、 与炉座 上端口连接的烟灰滤孔、 与烟灰滤孔上端口连接的圆台形炉盖、 置于炉盖顶端的主烟灰滤 网、 设置于炉座内侧中部的活页式活动炉架、 由炉座内活动炉架上部内壁和炉盖内壁及烟 灰滤孔内侧围成的炉膛、 设置于炉膛正面的主燃料投口、 与主燃料投口相配的主投口盖、 设 置于主燃料投口下方的通风除灰口及与通风除灰口相配的灰口闸, 活动炉架上设有通风落 灰孔 ; 所述主强热罐设置于强热节能炉之上, 主强热罐包括锅炉外体、 设置在锅炉外体内 侧的锅炉内体、 位于锅炉外体和锅炉内体之间的强热夹层、 设置于强热夹层中的螺旋状烟 道隔格、 设置于主强热罐上端与锅炉内体连接的强热罐上盖、 设置于强热罐上盖底部与锅 炉内体连接的强热罐下盖, 强热罐上盖边缘与强热罐下盖边缘所连接的锅炉内体上下间距 上开有上烟灰滤孔, 强热夹层下部与烟灰滤孔外壁连通并由下向上通过螺旋状烟道隔格再 通过强热罐上盖边缘与强热罐下盖边缘间的烟灰滤孔连通至强热罐上盖与强热罐下盖所 形成的夹层中 ; 所述副强热罐设置于主强热罐底部并位于强热节能炉的炉座外围, 副强热 罐包括由锅炉外体及锅炉内体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副强热罐外壁和副强热罐内壁、 分别与副强热罐内壁底端和副强热罐外壁底端连接的强热罐底盖及炉座, 副强热罐的内腔由副强 热罐内壁、 强热罐底盖及炉座外侧壁围成, 在副强热罐内侧上部与主强热罐内侧底部间连 接有贯穿强热节能炉的泄水管 ; 所述强汽罐设置于主强热罐上部, 强汽罐包括由锅炉外体 及锅炉内体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强汽罐外壁和强汽罐内壁、 连接于强汽罐外壁顶端的圆台 形强汽罐上盖、 连接与强汽罐内壁顶端并位于强汽罐上盖内侧的强汽罐下盖, 强汽罐的内 腔由强汽罐内壁和强汽罐下盖及强热罐上盖围成 ; 所述强热装置设置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 中, 强热装置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罐中的主强热管组件和副强热管组件及设置于强汽罐中的 末强热管组件, 主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炉盖顶端连接的主强热管、 设置于主强热管周围 并将主强热管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a、 连接于主强热管管壁和圆强热管 a 内侧管壁的横 强热管 a、 顶端连通至圆强热管 a 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炉盖内侧的直强热管 a、 设置 于主强热管上端管壁内侧的自动开闭盖, 副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主强热管的顶端连接而 顶端穿过强热罐下盖和强热夹层再穿过强热灌上盖与置于强汽灌中的末强热管底端连通 的副强热管、 设置于副强热管周围并将副强热管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c、 连接于副强热管 管壁和圆强热管 c 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 c、 底端连通圆强热管 c 上侧管壁内侧且顶端穿出 强热罐下盖连通至强汽罐上盖与强热罐下盖所形成强热夹层中的直强热管 c, 末强热管组 件包括底端与副强热管顶端连接的末强热管、 设置于末强热管下部内侧用于过滤烟气的副 烟灰滤网、 设置于末强热管中部内侧将末强热管分为上下两段的固定封堵盖、 设置于末强 热管一侧的除烟灰装置, 除烟灰装置包括滤烟主管、 设置于滤烟主管中部内侧将滤烟主管 分为上下两段的多层纳米主微滤网、 设置于滤烟主管下段侧壁的烟气入口、 设置于滤烟主 管上段侧壁的烟气出口、 内端连通于滤烟主管下段内侧而外端突出强汽罐外壁的自滤排污 阀, 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入口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的下段连通, 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出口通过 烟管与末强热管的上段连通 ; 所述导汽罐设置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的外侧, 导汽罐包括主 罐体、 连通主罐体内侧和主强热罐内侧的主泄气管及连通主罐体内侧和强汽罐内侧且比主 泄气管长的副泄气管 ; 所述配件装置包括 : 与末强热管顶端连接的烟气排管, 设置于烟气 排管靠上部位置的烟气阀, 设置于烟气排管靠下部位置的供热阀, 设置于强汽罐上盖上且 其感应底管分别穿过强热罐上盖、 强热罐下盖延伸至主强热罐内部的一体表和安全自动减 压阀, 上端突出于强汽罐上盖而底端穿过强汽罐上盖和强汽罐下盖连通至强汽罐内腔的供 蒸汽阀, 设置于主强热罐中部一侧并连通至主强热罐内腔中的主注水阀, 设置于副强热罐 靠近底端一侧并连通至副强热罐内腔中的供热水阀。

  其中在主燃料投口的主投口盖中心设有主观火孔, 在强热罐底盖上设有副燃料投 口及与副燃料投口相配的副投口盖, 副投口盖中心设有副观火孔。

  其中所述圆强热管 a 位于主强热管中部靠下位置的外围, 主强热管组件还包括设 置于主强热管中部靠上位置的周围并将主强热管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b、 连接于主强热 管对应位置管壁和圆强热管 b 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 b、 顶端连通圆强热管 b 下侧管壁内侧且 底端连通至圆强热管 a 上侧管壁内侧的直强热管 b。

  其中所述圆强热管 a 与主强热管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 a, 四根横强热管 a 两两 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管壁与圆强热管 a 的内侧管壁间, 圆强热管 a 与炉盖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 a, 所述圆强热管 b 与主强热管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 b, 四根横强热 管 b 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管壁与圆强热管 b 的内侧管壁间, 圆强热管 a 与圆强热管 b 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 b, 所述圆强热管 c 与副强热管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 c, 四根横强热管 c 两两呈对称连接于副强热管管壁与圆强热管 c 的内侧管壁间, 圆强热管 c 与强热罐上盖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 c。

  其中所述自动开闭盖内置永磁钢且一侧设置活栓并处于微闭状态, 当烟灰上升产 生顶力并在磁力作用下其自动将主强热管与副强热管之间的通道关闭, 而当累积于副强热 管底部即自动开闭盖上部的烟灰重量超过自动开闭盖的磁力和烟灰上升顶力之合力时, 自 动开闭盖下转自动将烟灰排除。

  其中所述烟气排管底部为喇叭形或圆台形, 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烟气排管 底部内侧的多层纳米副微滤网。

  其中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强汽罐上盖上的药剂箱, 药剂箱包括箱体、 连接 在箱体一侧的副注水阀、 设置在箱体一侧的烟灰自感器及与烟灰自感器连接并延伸至除烟 灰装置的滤烟主管内的喷雾咀。

  其中强热夹层还包括 : 副强热罐内壁外侧和副强热罐外壁内侧所形成的夹层, 以 及强汽灌内壁外侧和强汽灌外壁内侧所形成的夹层。 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 1、 高效节能环保 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与技术, 将锅炉体设计成锅炉内体与 外体并形成螺旋式烟道强热夹层, 以及与强热节能炉及强热夹层相通的多级强热管等所形 成的综合强热强汽技术结构, 由于强热节能炉、 强热夹层和多级强热管及强汽罐等综合设 计技术的有机运用, 让锅炉的底、 中、 上、 边等部位受到立体式和相对均匀的同步加热, 使燃 能与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和热效率得到成倍提高。 同时, 多级多层滤烟网、 特设除烟灰装置及 导汽罐、 强汽罐、 药剂箱及其喷雾咀等的科学设置与综合利用, 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了锅炉整 体强热强汽、 除烟控尘、 降污减排、 低碳运行、 节能高效的使用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用途广泛 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由于将现有供温热、 供蒸气、 供热水等所使用技术滞后、 功 能单一、 实用性差的各种锅炉技术进行揉和、 优化、 创新, 设计成结构简练、 功能多样、 适用 广范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即集供温热、 供蒸气 ( 含蒸馏水 )、 供热水等于一体的多功能 高效节能锅炉。同时, 由于设有位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外侧的导汽罐及位于强热罐底盖上 的副燃料投口等, 使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既可立式安装使用, 亦可卧式安装使用, 即 可根据使用场所和需要选择安装方式, 且亦便于搬运。

  3、 使用综合性价比高 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除采用上述先进的综合结构与技术外, 还采用了锅炉内体 与锅炉外体所形成的强热夹层及螺旋式烟道隔格等先进技术, 使其能充分实现一体多用、 高效节能、 高产优质, 且制用成本低占位少、 安装使用便捷、 坚固安全耐用、 维修保养简易等 理想效果, 综合性价比极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 (下面简称 “节能锅炉” ) , 该节能锅炉包 括强热节能炉 6、 主强热罐 49、 副强热罐 58、 强汽罐 24、 强热装置、 导汽罐 21 及配件装置。

  所述强热节能炉 6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下部和副强热罐 58 内侧, 强热节能炉 6 包 括倒置圆台形的炉座 4、 与炉座 4 上端口连接的烟灰滤孔 56、 与烟灰滤孔 56 上端口连接的 圆台形炉盖 7、 置于炉盖 7 顶端的主烟灰滤网 55、 设置于炉座 4 内侧中部的活页式活动炉架 5、 由炉座 4 内活动炉架 5 上部内壁和炉盖 7 内壁及烟灰滤孔 56 内侧围成的炉膛 62、 设置于 炉膛 62 正面的主燃料投口 3、 与主燃料投口 3 相配的主投口盖 64、 设置于主燃料投口 3 下 方的通风除灰口 66 及与通风除灰口 66 相配的灰口闸 69, 主燃料投口 3 的主投口盖 64 中心 设有主观火孔 65, 活动炉架 5 上设有通风落灰孔 63, 炉座 4 内侧斜边上设有支撑炉架 5 的 支坎, 活动炉架 5 卡在支坎上, 炉架 5 由活页式可拉宽与移动式的两块相同网板组成, 在强 热罐底盖 1 上设有副燃料投口 2、 与副燃料投口 2 相配的副投口盖 67, 副投口盖 67 中心设 有副观火孔 68。

  所述主强热罐 49 设置于强热节能炉 6 之上, 主强热罐 49 包括锅炉外体 51、 设置在 锅炉外体 51 内侧的锅炉内体 52、 位于锅炉外体 51 和锅炉内体 52 之间的强热夹层 54、 设置 于强热夹层 54 中的螺旋状烟道隔格 53、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上端与锅炉内体 52 连接的强热 罐上盖 47、 设置于强热罐上盖 47 底部与锅炉内体 52 连接的强热罐下盖 48, 强热罐上盖 47 边缘与强热罐下盖 48 边缘所连接的锅炉内体 52 上下间距上开有与烟灰滤孔 56 相同的烟 灰滤孔, 强热夹层 54 下部与烟灰滤孔 56 外壁连通并由下向上通过螺旋状烟道隔格 53 再通 过强热罐上盖 47 边缘与强热罐下盖 48 边缘间的烟灰滤孔连通至强热罐上盖 47 与强热罐 下盖 48 所形成的夹层中, 螺旋状烟道隔格 53 具有增强和提高锅炉外体 51、 锅炉内体 52 与 强热夹层 54 综合结构强度与强热功能作用。在本实施例中锅炉外体 51 和锅炉内体 52 整 体形状为圆柱形, 当然锅炉外体 51 和锅炉内体 52 整体形状也可为梯形或矩形或其它形状。

  所述副强热罐 58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底部并位于强热节能炉 6 的炉座 4 外围, 副

  强热罐 58 包括由锅炉外体 51 及锅炉内体 52 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副强热罐外壁 60 和副强 热罐内壁 61、 分别与副强热罐内壁底端 61 和副强热罐外壁 60 底端连接的强热罐底盖 1 及 炉座 4, 副强热罐 58 的内腔由副强热罐内壁 61、 强热罐底盖 1 及炉座 4 外侧壁围成, 在副强 热罐 58 内侧上部与主强热罐 49 内侧底部间连接有贯穿强热节能炉 6 的泄水管 57。

  所述强汽罐 24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上部, 强汽罐 24 包括由锅炉外体 51 及锅炉内 体 52 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强汽罐外壁 43 和强汽罐内壁 42、 连接于强汽罐外壁 43 顶端的 圆台形强汽罐上盖 27、 连接与强汽罐内壁 42 顶端并位于强汽罐上盖 27 内侧的强汽罐下盖 26, 强汽罐内腔由强汽罐内壁 42 及强汽罐下盖 26 及强热罐上盖 47 围成。强热夹层 54 还 包括 : 副强热罐内壁 61 外侧和副强热罐外壁 60 内侧所形成的夹层, 以及强汽灌内壁 42 外 侧和强汽灌外壁 43 内侧所形成的夹层。

  所述强热装置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和强汽罐 24 中, 强热装置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中的主强热管组件和副强热管组件、 设置于强汽罐 24 中的末强热管组件。

  Kaiyun 开云

  所述主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炉盖 7 顶端连接的主强热管 11、 设置于主强热管 11 周围并将主强热管 11 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a9、 连接于主强热管 11 管壁和圆强热管 a9 内 侧管壁的横强热管 a10、 顶端连通至圆强热管 a9 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炉盖 7 内侧的 直强热管 a8、 设置于主强热管 11 上端管壁内侧的自动开闭盖 15。所述圆强热管 a9 位于主 强热管 11 中部靠下位置的外围, 在本实施例中主强热管组件还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管 11 中 部靠上位置的周围并将主强热管 11 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b13、 连接于主强热管 11 对应位 置管壁和圆强热管 b13 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 b14、 顶端连通圆强热管 b13 下侧管壁内侧且底 端连通至圆强热管 a9 上侧管壁内侧的直强热管 b12。

  所述副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主强热管 11 的顶端连接而顶端穿过强热罐下盖 48 和强热夹层 54 再穿过强热灌上盖 47 与置于强汽灌 24 中的末强热管 22 底端连通的副强热 管 18、 设置于副强热管 18 周围并将副强热管 18 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 c16、 连接于副强热 管 18 管壁和圆强热管 c16 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 c17、 底端连通圆强热管 c16 上侧管壁内侧 且顶端穿出强热罐下盖 48 连通至强汽罐上盖 27 与强热罐下盖 48 形成的强热所夹层中的 直强热管 c19。

  在本实施例中, 圆强热管 a9 与主强热管 11 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 a10, 四根横强 热管 a10 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 11 管壁与圆强热管 a9 的内侧管壁间, 圆强热管 a9 与 炉盖 7 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 a8(为清楚显示节能锅炉整体结构, 图中仅示意 出两根横强热管 a10) ; 所述圆强热管 b13 与主强热管 11 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 b14, 四根 横强热管 b14 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 11 管壁与圆强热管 b13 的内侧管壁间, 圆强热管 a9 与圆强热管 b13 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 b12 (为清楚显示节能锅炉整体结构, 图中仅示意出两根横强热管 b14) ; 所述圆强热管 c16 与副强热管 18 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 管 c17, 四根横强热管 c17 两两呈对称连接于副强热管 18 管壁与圆强热管 c16 的内侧管壁 间, 圆强热管 c16 与强热罐上盖 47 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 c19(为清楚显示节 能锅炉整体结构, 图中仅示意出两根横强热管 c17) 。当然本发明所述横强热管、 直强热管 的数量均不限于四根, 可根据节能锅炉的整体大小分别进行适当调整。所述自动开闭盖 15 内置永磁钢且一侧设置活栓并处于微闭状态, 当烟灰上升产生顶力并在磁力作用下自动将 主强热管 11 与副强热管 18 之间的通道关闭, 而当累积于副强热管 18 底部即自动开闭盖 15上部的烟灰重量超过自动开闭盖 15 的磁力和烟灰上升顶力之合力时, 自动开闭盖 15 下转 自动将烟灰排除。

  所述末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副强热管 18 顶端连接的末强热管 22、 设置于末强 热管 22 下部内侧用于过滤烟灰的副烟灰滤网 23、 设置于末强热管 22 中部内侧将末强热管 22 分为上下两段的固定封堵盖 35、 设置于末强热管 22 一侧的除烟灰装置。除烟灰装置包 括滤烟主管 41、 设置于滤烟主管 41 中部内侧将滤烟主管 41 分为上下两段的多层纳米主微 滤网 44、 设置于滤烟主管 41 下段侧壁的烟气入口 45、 设置于滤烟主管 41 上段侧壁的烟气 出口 40、 内侧连通于滤烟主管 41 下段内侧而外侧突出强汽罐外壁 43 的自滤排污阀 46, 除 烟灰装置的烟气入口 45 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 22 的下段连通, 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出口 40 通 过烟管与末强热管 22 的上段连通。

  所述导汽罐 21 设置于主强热罐 49 和强汽罐 24 的外侧, 导汽罐 21 包括主罐体、 连 通主罐体内侧和主强热罐 49 内侧的主泄气管 20 及连通主罐体内侧和强汽罐 24 内侧的副 泄气管 25。导汽罐 21 中的副泄气管 25 比主泄气管 20 长, 以避免节能锅炉卧式安装使用 时蒸汽凝聚水从副泄气管 25 流入强汽灌 24 中和以利水蒸汽从副泄气管 25 导入强汽罐 24 中。 所述配件装置包括 : 与末强热管 22 顶端连接的烟气排管 33, 设置于烟气排管 33 靠上部位置的烟气阀 34, 设置于烟气排管 33 靠下部位置的供热阀 32, 设置于强汽罐上盖 27 上且其感应底管分别穿过强汽罐 24、 强热罐上盖 47、 强热罐下盖 48 延伸至主强热罐 49 内 部的一体表 29(水温、 水位、 气压一体表) 和安全自动减压阀 30, 上端突出于强汽罐上盖 27 而底端穿过强汽罐上盖 27 和强汽罐下盖 26 连通至强汽罐内腔的供蒸汽阀 28, 设置于主强 热罐 49 中部一侧并连通至主强热罐 49 内腔中的主注水阀 50, 设置于副强热罐 58 靠近底 端一侧并连通至副强热罐 58 内腔中的供热水阀 59。所述主注水阀 50、 供热水阀 59 可以互 用和注水清洗罐体内部及排泄污垢等用途。所述烟气排管 33 底部为喇叭形, 当然也可为其 它形状如圆台形。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烟气排管 33 底部内侧的多层纳米副微滤网 31 及设置在强汽罐上盖 27 上的药剂箱, 药剂箱包括箱体 36、 连接在箱体 36 一侧的副注水 阀 38、 设置在箱体 36 一侧的烟灰自感器 37 及与烟灰自感器 37 连接并延伸至除烟灰装置 的滤烟主管 41 内的喷雾咀 39, 喷雾咀 39 为分控单用式双咀双阀 (电动阀、 人工阀, 图中未 示出) , 当燃料为煤和燃气等含有害物质时先在箱体 36 中加入相关药剂, 同时使用烟灰自感 器 37 和电动阀自动控制为主, 当燃料为植物等无害物质时使用副注水阀 38 和人工阀适量 控制烟灰即可, 而用电燃器等加热则需将副注水阀 38 和双阀关闭。

  本发明节能锅炉工作过程 : 先打开副注水阀 38 ( 需除有毒有害气体等可事先在 药剂箱中加入相关药剂 ), 接着打开主注水阀 50 给主强热罐 49 和副强热罐 58 注水, 当水 位达到设定值时即关闭或适当关小主注水阀 50, 并按规定和需要将相关阀类 (供热阀 32、 烟气阀 34 等) 关闭或打开。打开主燃料投口 3( 如将本锅炉置于卧式则先将活动炉架 5 移 至水平位置, 同时将通风除灰口 66 上的灰口闸 69 关闭或半关闭, 即可在主燃料投口 3 或位 于强热罐底盖 1 上的副燃料投口 2 加热。另, 通过变换炉架 5 位置和高度, 亦可适应各种燃 料和燃气器进行加热 ) 上的主投口盖 64, 并根据所用燃料和燃器具情况 ( 可从主燃料投口 3 或副燃料投口 2 直接投料加热, 或从通风除灰口 66 移动和调整炉膛 62 中的炉架 5 位置及 高度, 再投燃料和改置燃器具进行加热 ) 进行加热, 部分热能和烟气即通过炉膛 62 上方的

  主烟灰滤网 55 过滤烟灰后经主强热管 11 底部逐级向上加热, 另一部分热能和烟气直接由 四根直强热管 a8 进入圆强热管 a9, 后由圆强热管 a9 进入横强热管 b10 或直强热管 b12、 圆 强热管 b13、 横强热管 b14 中, 再进入主强热管 11 中。随之, 在自身磁力和烟气上升顶力之 合力作用下自动开闭盖 15 将主强热管 11 与副强热管 18 之间的烟气通道封闭, 促使烟气及 部分热能经主烟灰滤网 55 折返回流至炉膛 62 的炉盖 7 底部, 回流过程中烟气被二次过滤 剔清。接着烟气及热能通过烟灰滤孔 56 再次过滤后经由特设于强热夹层 54 中的螺旋状烟 道隔格 53 逐级旋绕加热而上, 当烟灰与热能通过强热罐上盖 47 边缘和强热罐下盖 48 边缘 间的烟灰滤孔到达强热罐上盖 47 与强热罐下盖 48 之间的夹层时, 又被迫折入副强热管 18 组件中的直强热管 c19, 烟灰与热能由直强热管 c19 依次进入圆强热管 c16、 横强热管 c17、 副强热管 18, 再由副强热管 18 进入末强热管 22, 烟灰与热能被副烟灰滤网 23 再次过滤与 滞缓并被上方的固定封堵盖 35 堵截后再折经烟气入口 45 进入除烟灰装置的滤烟主管 41, 再经除烟灰装置滤烟主管 41 中的多层纳米主微滤网 44 的细密过滤。此时, 若除烟灰装置 上方的烟灰自感器 37 检测到除烟灰装置滤烟主管 41 中的烟气有毒害时, 即会通过喷雾咀 39 自动喷洒药剂到除烟灰装置滤烟主管 41 中, 使有毒害烟气与药剂反应后变为无毒无害 气体或液体, 在多层纳米主微滤网 44 的细密过滤及位于上方由烟灰自感器 37 自测烟灰及 有毒害气体浓度而智能化工作的喷雾咀 39 的共同作用下, 较粗和有毒害的烟灰和气体分 别被有效剔除, 并经自滤排污阀 46 在重力或人工作用下排除体外, 而较清洁的烟气和热能 则由烟气出口 40 经烟管进入末强热管 22 上端与烟气排管 33 底部并再经多层纳米副微滤 网 31 微滤提质, 当需要热能供暖时即可打开供热阀 32, 如不需要即可打开烟气阀 34 进行环 保达标排放。在加热过程中注意通过主燃料投口 3 上的主观火孔 65 或副燃料投口 2 上的 副观火孔 68 适时观察加热情况, 并注意观察一体表 29, 当水温、 气压达到所需值时, 如同时 需要供热、 供蒸汽、 供热水就分别调节和适度打开供热阀 32、 供蒸汽阀 28、 供热水阀 59, 如 不需要打开某阀即将其关闭或调小。当停止加热时, 即将所用燃料投口及通风除灰口 66 关 闭。另, 分别从主注水阀 50、 供蒸汽阀 28 ( 或供热水阀 59)、 供热阀 32 等注水并相应打开 自滤排污阀 46 和供热水阀 59 ( 主注水阀 50 或供蒸汽阀 28) 等, 即可清除多功能高效节能 锅炉内存留的烟灰、 污垢等。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 形式,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及等同替换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

  《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2、强热罐、强汽罐、强热装置、导汽罐及配件装置,强热节能炉设置于主强热罐下部和副强热罐内侧,主强热罐设置于强热节能炉之上,副强热罐设置于主强热罐底部并位于强热节能炉的炉座外围,副强热罐由副强热罐外壁、强热罐底盖及炉座外侧壁围成,强汽罐设置于主强热罐上部,强汽罐内腔由强热罐上盖、强汽罐内壁及强汽罐下盖围成,强热装置设置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中,导汽罐设置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外侧,配件装置包括烟气排管、供温热阀、供蒸汽阀、主注水阀、供热水阀及一体表等。本发明具有综合技能先进、功能多用途广、高效节能环保、制用成本极低等优点。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7页。

  3、附图1页CN102353145A1/3页21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该节能锅炉包括强热节能炉6、主强热罐49、副强热罐58、强汽罐24、强热装置、导汽罐21及配件装置;所述强热节能炉6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下部和副强热罐58内侧,强热节能炉6包括倒置圆台形炉座4、与炉座4上端口连接的烟灰滤孔56、与烟灰滤孔56上端口连接的圆台形炉盖7、置于炉盖7顶端的主烟灰滤网55、设置于炉座4内侧中部的活页式活动炉架5、由炉座4内活动炉架5上部内壁和炉盖7内壁及烟灰滤孔56内侧围成的炉膛62、设置于炉膛62正面的主燃料投口3、与主燃料投口3相配的主投口盖64、设置于主燃料投口3下方的通风除灰口66及。

  4、与通风除灰口66相配的灰口闸69,活动炉架5上设有通风落灰孔63;所述主强热罐49设置于强热节能炉6之上,主强热罐49包括锅炉外体51、设置在锅炉外体51内侧的锅炉内体52、位于锅炉外体51和锅炉内体52之间的强热夹层54、设置于强热夹层54中的螺旋状烟道隔格53、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上端与锅炉内体52连接的强热罐上盖47、设置于强热罐上盖47底部与锅炉内体52连接的强热罐下盖48,强热罐上盖47边缘与强热罐下盖48边缘所连接的锅炉内体52上下间距上开有与烟灰滤孔56相同的烟灰滤孔,强热夹层54下部与烟灰滤孔56外壁连通并由下向上通过螺旋状烟道隔格53再通过强热罐上盖47边缘与强热罐下盖48边缘。

  5、间的烟灰滤孔连通至强热罐上盖47与强热罐下盖48所形成的夹层中;所述副强热罐58设置于主强热罐49底部并位于强热节能炉6的炉座4外围,副强热罐58包括由锅炉外体51及锅炉内体52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副强热罐外壁60和副强热罐内壁61、分别与副强热罐内壁底端61和副强热罐外壁60底端连接的强热罐底盖1及炉座4,副强热罐58的内腔由副强热罐内壁61、强热罐底盖1及炉座4外侧壁围成,在副强热罐58内侧上部与主强热罐49内侧底部间连接有贯穿强热节能炉6的泄水管57;所述强汽罐24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上部,强汽罐24包括由锅炉外体51及锅炉内体52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强汽罐外壁43和强汽罐内壁42、连接于强汽。

  6、罐外壁43顶端的圆台形强汽罐上盖27、连接强汽罐内壁42顶端并位于强汽罐上盖27内侧的强汽罐下盖26,强汽罐24的内腔由强汽罐内壁42及强汽罐下盖26及强热罐上盖47围成;所述强热装置设置于主强热罐49和强汽罐24中,强热装置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中的主强热管组件和副强热管组件、设置于强汽罐24中的末强热管组件,主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炉盖7顶端连接的主强热管11、设置于主强热管11周围并将主强热管11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A9、连接于主强热管11管壁和圆强热管A9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A10、顶端连通至圆强热管A9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炉盖7内侧的直强热管A8、设置于主强热管11上端管壁内侧的自动。

  7、开闭盖15,副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主强热管11的顶端连接而顶端穿过强热罐下盖48和强热夹层54再穿过强热灌上盖47与置于强汽灌24中的末强热管22底端连通的副强热管18、设置于副强热管18周围并将副强热管18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C16、连接于副强热管18管壁和圆强热管C16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C17、底端连通圆强热管C16上侧管壁内侧且顶端穿出强热罐下盖48连通至强汽罐上盖27与强热罐下盖48所形成权利要求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2/3页3强热夹层中的直强热管C19,末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副强热管18顶端连接的末强热管22、设置于末强热管22下部内侧的副烟灰滤网23、设。

  8、置于末强热管22中部内侧将末强热管22分为上下两段的固定封堵盖35、设置于末强热管22一侧的除烟灰装置,除烟灰装置包括滤烟主管(41)、设置于滤烟主管(41)中部内侧将滤烟主管(41)分为上下两段的主微滤网44、设置于滤烟主管(41)下段侧壁的烟气入口45、设置于滤烟主管(41)上段侧壁的烟气出口40、内端连通于滤烟主管(41)下段内侧而外端突出强汽罐外壁43的自滤排污阀46,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入口45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22的下段连通,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出口40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22的上段连通;所述导汽罐21设置于主强热罐49和强汽罐24的外侧,导汽罐21包括主罐体、连通主罐体内侧和主强热罐49内。

  9、侧的主泄气管20及连通主罐体内侧和强汽罐24内侧且比主泄气管20长的副泄气管25;所述配件装置包括与末强热管22顶端连接的烟气排管33,设置于烟气排管33靠上部位置的烟气阀34,设置于烟气排管33靠下部位置的供热阀32,设置于强汽罐上盖27上且其感应底管分别穿过强热罐上盖47、强热罐下盖48延伸至主强热罐49内部的一体表29和安全自动减压阀30,上端突出于强汽罐上盖27而底端穿过强汽罐上盖27和强汽罐下盖26连通至强汽罐24内腔的供蒸汽阀(28),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中部一侧并连通至主强热罐49内腔中的主注水阀50,设置于副强热罐58靠近底端一侧并连通至副强热罐58内腔中的供热水阀59。2如权利。

  10、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在主燃料投口3的主投口盖64中心设有主观火孔65,在强热罐底盖1上设有副燃料投口2及与副燃料投口2相配的副投口盖(67),副投口盖(67)中心设有副观火孔68。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座4内侧斜边上设有支撑炉架5的支坎。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外体51和锅炉内体52整体形状为圆柱形或梯形或矩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强热管A9位于主强热管11中部靠下位置的外围,主强热管组件还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管11中部靠上位置的周围并将主强热管11围在其内侧的圆强。

  11、热管B13、连接于主强热管11对应位置管壁和圆强热管B13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B14、顶端连通圆强热管B13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圆强热管A9上侧管壁内侧的直强热管B12。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强热管A9与主强热管11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A10,四根横强热管A10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11管壁与圆强热管A9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A9与炉盖7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A8,所述圆强热管B13与主强热管11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B14,四根横强热管B14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11管壁与圆强热管B13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A9与圆强热管B13间设置有四根均匀。

  12、排布的直强热管B12,所述圆强热管C16与副强热管18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C17,四根横强热管C17两两呈对称连接于副强热管18管壁与圆强热管C16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C16与强热罐上盖47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C19。权利要求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3/3页4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开闭盖15内置永磁钢且一侧设置活栓并处于微闭状态,当烟灰上升产生顶力并在磁力作用下其自动将主强热管11与副强热管18之间的通道关闭,而当累积于副强热管18底部即自动开闭盖15上部的烟灰重量超过自动开闭盖15的磁力和烟灰上升顶力之合力时,自动开。

  13、闭盖15下转自动将烟灰排除。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排管33底部为喇叭形或圆台形,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烟气排管33底部内侧的多层纳米副微滤网3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强汽罐上盖27上的药剂箱,药剂箱包括箱体36、连接在箱体36一侧的副注水阀38、设置在箱体36一侧的烟灰自感器37及与烟灰自感器37连接并延伸至除烟灰装置的滤烟主管(41)内的喷雾咀39。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其特征在于,强热夹层54还包括副强热罐内壁61外侧和副强热罐外壁60内侧所形成的夹层,以及强汽灌内壁。

  14、42外侧和强汽灌外壁43内侧所形成的夹层。权利要求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1/7页5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锅炉,特别是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背景技术0002当今,由于考虑到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应与能源节约和环境资源保护同步进行而大力倡导综合节能、降污减排、降耗增效、低碳运行,而纵观目前国内外各种生产、工作、生活过程中供温热、供蒸气、供热水等所采用的燃能和燃热锅炉品种繁多,但这些燃能和燃热锅炉大部分都功能不全。如2008年9月17日授权公告专利号为ZL14的中国专利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锅炉,这种锅炉将装有水的容器(热水器)放在。

  15、排烟管中,燃烧管中的大部分热能热水器均不能吸收,而整个锅炉的热能亦不能充分被吸收与利用,节能程度低。此外,这种锅炉的排烟管及燃烧管中的烟气均未经过滤即排到空气中,既损失热能又容易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再如2011年7月6日授权公告专利号为44的中国专利所述的一种节能锅炉,这种锅炉装水的锅体在炉体的正上方,锅体也不能将炉体中的热能充分吸收,如炉体侧壁的热能基本未能被锅体内的水吸收,其节能程度亦不高。同时,这种锅炉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也是未经过滤即排到空气中,既损失热能又造成超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总之,此类所谓节能锅炉均存在技术性能滞后、功能单一、适用范围小,尤其是热能、烟灰等处理利。

  16、用与低碳排放等综合技术问题,亟待加以改进和提高。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用途广泛、制用成本极低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0004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该节能锅炉包括强热节能炉、主强热罐、副强热罐、强汽罐、强热装置、导汽罐及配件装置;所述强热节能炉设置于主强热罐下部和副强热罐内侧,强热节能炉包括倒置圆台形的炉座、与炉座上端口连接的烟灰滤孔、与烟灰滤孔上端口连接的圆台形炉盖、置于炉盖顶端的主烟灰滤网、设置于炉座内侧中部的活页式活动炉架、由炉座内活动炉架上部内壁和炉盖内壁及烟灰滤孔内侧围成的炉膛、设置于炉膛正面的主燃料。

  17、投口、与主燃料投口相配的主投口盖、设置于主燃料投口下方的通风除灰口及与通风除灰口相配的灰口闸,活动炉架上设有通风落灰孔;所述主强热罐设置于强热节能炉之上,主强热罐包括锅炉外体、设置在锅炉外体内侧的锅炉内体、位于锅炉外体和锅炉内体之间的强热夹层、设置于强热夹层中的螺旋状烟道隔格、设置于主强热罐上端与锅炉内体连接的强热罐上盖、设置于强热罐上盖底部与锅炉内体连接的强热罐下盖,强热罐上盖边缘与强热罐下盖边缘所连接的锅炉内体上下间距上开有上烟灰滤孔,强热夹层下部与烟灰滤孔外壁连通并由下向上通过螺旋状烟道隔格再通过强热罐上盖边缘与强热罐下盖边缘间的烟灰滤孔连通至强热罐上盖与强热罐下盖所形成的夹层中;所述副。

  18、强热罐设置于主强热罐底部并位于强热节能炉的炉座外围,副强热罐包括由锅炉外体及锅炉内体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副强热罐外壁和副强热罐内壁、分别与说明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2/7页6副强热罐内壁底端和副强热罐外壁底端连接的强热罐底盖及炉座,副强热罐的内腔由副强热罐内壁、强热罐底盖及炉座外侧壁围成,在副强热罐内侧上部与主强热罐内侧底部间连接有贯穿强热节能炉的泄水管;所述强汽罐设置于主强热罐上部,强汽罐包括由锅炉外体及锅炉内体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强汽罐外壁和强汽罐内壁、连接于强汽罐外壁顶端的圆台形强汽罐上盖、连接与强汽罐内壁顶端并位于强汽罐上盖内侧的强汽罐下盖,强汽罐的内腔由强汽罐。

  19、内壁和强汽罐下盖及强热罐上盖围成;所述强热装置设置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中,强热装置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罐中的主强热管组件和副强热管组件及设置于强汽罐中的末强热管组件,主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炉盖顶端连接的主强热管、设置于主强热管周围并将主强热管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A、连接于主强热管管壁和圆强热管A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A、顶端连通至圆强热管A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炉盖内侧的直强热管A、设置于主强热管上端管壁内侧的自动开闭盖,副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主强热管的顶端连接而顶端穿过强热罐下盖和强热夹层再穿过强热灌上盖与置于强汽灌中的末强热管底端连通的副强热管、设置于副强热管周围并将副强热管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C。

  20、、连接于副强热管管壁和圆强热管C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C、底端连通圆强热管C上侧管壁内侧且顶端穿出强热罐下盖连通至强汽罐上盖与强热罐下盖所形成强热夹层中的直强热管C,末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副强热管顶端连接的末强热管、设置于末强热管下部内侧用于过滤烟气的副烟灰滤网、设置于末强热管中部内侧将末强热管分为上下两段的固定封堵盖、设置于末强热管一侧的除烟灰装置,除烟灰装置包括滤烟主管、设置于滤烟主管中部内侧将滤烟主管分为上下两段的多层纳米主微滤网、设置于滤烟主管下段侧壁的烟气入口、设置于滤烟主管上段侧壁的烟气出口、内端连通于滤烟主管下段内侧而外端突出强汽罐外壁的自滤排污阀,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入口通过烟管与末强。

  21、热管的下段连通,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出口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的上段连通;所述导汽罐设置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的外侧,导汽罐包括主罐体、连通主罐体内侧和主强热罐内侧的主泄气管及连通主罐体内侧和强汽罐内侧且比主泄气管长的副泄气管;所述配件装置包括与末强热管顶端连接的烟气排管,设置于烟气排管靠上部位置的烟气阀,设置于烟气排管靠下部位置的供热阀,设置于强汽罐上盖上且其感应底管分别穿过强热罐上盖、强热罐下盖延伸至主强热罐内部的一体表和安全自动减压阀,上端突出于强汽罐上盖而底端穿过强汽罐上盖和强汽罐下盖连通至强汽罐内腔的供蒸汽阀,设置于主强热罐中部一侧并连通至主强热罐内腔中的主注水阀,设置于副强热罐靠近底端一侧并连。

  22、通至副强热罐内腔中的供热水阀。0005其中在主燃料投口的主投口盖中心设有主观火孔,在强热罐底盖上设有副燃料投口及与副燃料投口相配的副投口盖,副投口盖中心设有副观火孔。0006其中所述炉座内侧斜边上设有支撑炉架的支坎。0007其中所述锅炉外体和锅炉内体整体形状为圆柱形或梯形或矩形。0008其中所述圆强热管A位于主强热管中部靠下位置的外围,主强热管组件还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管中部靠上位置的周围并将主强热管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B、连接于主强热管对应位置管壁和圆强热管B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B、顶端连通圆强热管B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圆强热管A上侧管壁内侧的直强热管B。0009其中所述圆强热管A与主强热管间。

  23、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A,四根横强热管A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管壁与圆强热管A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A与炉盖间设置有四根说明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3/7页7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A,所述圆强热管B与主强热管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B,四根横强热管B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管壁与圆强热管B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A与圆强热管B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B,所述圆强热管C与副强热管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C,四根横强热管C两两呈对称连接于副强热管管壁与圆强热管C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C与强热罐上盖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C。0010其中所述自动开闭盖内置永磁钢且一侧设置活栓并。

  24、处于微闭状态,当烟灰上升产生顶力并在磁力作用下其自动将主强热管与副强热管之间的通道关闭,而当累积于副强热管底部即自动开闭盖上部的烟灰重量超过自动开闭盖的磁力和烟灰上升顶力之合力时,自动开闭盖下转自动将烟灰排除。0011其中所述烟气排管底部为喇叭形或圆台形,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烟气排管底部内侧的多层纳米副微滤网。0012其中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强汽罐上盖上的药剂箱,药剂箱包括箱体、连接在箱体一侧的副注水阀、设置在箱体一侧的烟灰自感器及与烟灰自感器连接并延伸至除烟灰装置的滤烟主管内的喷雾咀。0013其中强热夹层还包括副强热罐内壁外侧和副强热罐外壁内侧所形成的夹层,以及强汽灌内壁外侧和强汽灌。

  25、外壁内侧所形成的夹层。0014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高效节能环保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将锅炉体设计成锅炉内体与外体并形成螺旋式烟道强热夹层,以及与强热节能炉及强热夹层相通的多级强热管等所形成的综合强热强汽技术结构,由于强热节能炉、强热夹层和多级强热管及强汽罐等综合设计技术的有机运用,让锅炉的底、中、上、边等部位受到立体式和相对均匀的同步加热,使燃能与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和热效率得到成倍提高。同时,多级多层滤烟网、特设除烟灰装置及导汽罐、强汽罐、药剂箱及其喷雾咀等的科学设置与综合利用,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了锅炉整体强热强汽、除烟控尘、降污减排、低碳运行、。

  26、节能高效的使用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00152、用途广泛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由于将现有供温热、供蒸气、供热水等所使用技术滞后、功能单一、实用性差的各种锅炉技术进行揉和、优化、创新,设计成结构简练、功能多样、适用广范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即集供温热、供蒸气含蒸馏水、供热水等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同时,由于设有位于主强热罐和强汽罐外侧的导汽罐及位于强热罐底盖上的副燃料投口等,使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既可立式安装使用,亦可卧式安装使用,即可根据使用场所和需要选择安装方式,且亦便于搬运。00163、使用综合性价比高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除采用上述先进的综合结构与技术外,还采用了锅炉内体。

  27、与锅炉外体所形成的强热夹层及螺旋式烟道隔格等先进技术,使其能充分实现一体多用、高效节能、高产优质,且制用成本低占位少、安装使用便捷、坚固安全耐用、维修保养简易等理想效果,综合性价比极高。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作进一步的说明。说明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4/7页8附图说明0018图1是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的结构示意图。0019元件标号说明1强热罐底盖,2副燃料投口,3主燃料投口,4炉座,5炉架,6强热节能炉,7炉盖,8直强热管A,9圆强热管A,10横强热管A,11主强热管,12直强热管B,13圆强热管B,14横强热管B,15自动开闭盖。

  28、,16圆强热管C,17横强热管C,18副强热管,19直强热管C,20主泄气管,21导汽罐,22末强热管,23副烟灰滤网,24强汽罐,25副泄气管,26强汽罐下盖,27强汽罐上盖,28供蒸汽阀,29一体表,30减压阀,31副微滤网,32供热阀,33烟气排管,34烟气阀,35固定封堵盖,36箱体,37烟灰自感器,38副注水阀,39喷雾咀,40烟气出口,41滤烟主管,42强汽罐内壁,43强汽罐外壁,44主微滤网,45烟气入口,46自滤排污阀,47强热罐上盖,48强热罐下盖,49主强热罐,50主注水阀,51锅炉外体,52锅炉内体,53烟道隔格,54强热夹层,55主烟灰滤网,56烟灰滤孔,57泄水管,5。

  29、8副强热罐,59供热水阀,60副强热罐外壁,61副强热罐内壁,62炉膛,63通风落灰孔,64主投口盖,65主观火孔,66通风除灰口,67副投口盖,68副观火孔,69灰口闸。具体实施方式0020如图1所示,本发明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下面简称“节能锅炉”),该节能锅炉包括强热节能炉6、主强热罐49、副强热罐58、强汽罐24、强热装置、导汽罐21及配件装置。0021所述强热节能炉6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下部和副强热罐58内侧,强热节能炉6包括倒置圆台形的炉座4、与炉座4上端口连接的烟灰滤孔56、与烟灰滤孔56上端口连接的圆台形炉盖7、置于炉盖7顶端的主烟灰滤网55、设置于炉座4内侧中部的活页式活动炉架5。

  30、、由炉座4内活动炉架5上部内壁和炉盖7内壁及烟灰滤孔56内侧围成的炉膛62、设置于炉膛62正面的主燃料投口3、与主燃料投口3相配的主投口盖64、设置于主燃料投口3下方的通风除灰口66及与通风除灰口66相配的灰口闸69,主燃料投口3的主投口盖64中心设有主观火孔65,活动炉架5上设有通风落灰孔63,炉座4内侧斜边上设有支撑炉架5的支坎,活动炉架5卡在支坎上,炉架5由活页式可拉宽与移动式的两块相同网板组成,在强热罐底盖1上设有副燃料投口2、与副燃料投口2相配的副投口盖67,副投口盖67中心设有副观火孔68。0022所述主强热罐49设置于强热节能炉6之上,主强热罐49包括锅炉外体51、设置在锅炉外体。

  Kaiyun 开云

  31、51内侧的锅炉内体52、位于锅炉外体51和锅炉内体52之间的强热夹层54、设置于强热夹层54中的螺旋状烟道隔格53、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上端与锅炉内体52连接的强热罐上盖47、设置于强热罐上盖47底部与锅炉内体52连接的强热罐下盖48,强热罐上盖47边缘与强热罐下盖48边缘所连接的锅炉内体52上下间距上开有与烟灰滤孔56相同的烟灰滤孔,强热夹层54下部与烟灰滤孔56外壁连通并由下向上通过螺旋状烟道隔格53再通过强热罐上盖47边缘与强热罐下盖48边缘间的烟灰滤孔连通至强热罐上盖47与强热罐下盖48所形成的夹层中,螺旋状烟道隔格53具有增强和提高锅炉外体51、锅炉内体52与强热夹层54综合结构强度与。

  Kaiyun 开云

  32、强热功能作用。在本实施例中锅炉外体51和锅炉内体52整体形状为圆柱形,当然锅炉外体51和锅炉内体52整体形状也可为梯形或矩形或其它形状。0023所述副强热罐58设置于主强热罐49底部并位于强热节能炉6的炉座4外围,副说明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5/7页9强热罐58包括由锅炉外体51及锅炉内体52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副强热罐外壁60和副强热罐内壁61、分别与副强热罐内壁底端61和副强热罐外壁60底端连接的强热罐底盖1及炉座4,副强热罐58的内腔由副强热罐内壁61、强热罐底盖1及炉座4外侧壁围成,在副强热罐58内侧上部与主强热罐49内侧底部间连接有贯穿强热节能炉6的泄水管5。

  33、7。0024所述强汽罐24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上部,强汽罐24包括由锅炉外体51及锅炉内体52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强汽罐外壁43和强汽罐内壁42、连接于强汽罐外壁43顶端的圆台形强汽罐上盖27、连接与强汽罐内壁42顶端并位于强汽罐上盖27内侧的强汽罐下盖26,强汽罐内腔由强汽罐内壁42及强汽罐下盖26及强热罐上盖47围成。强热夹层54还包括副强热罐内壁61外侧和副强热罐外壁60内侧所形成的夹层,以及强汽灌内壁42外侧和强汽灌外壁43内侧所形成的夹层。0025所述强热装置设置于主强热罐49和强汽罐24中,强热装置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中的主强热管组件和副强热管组件、设置于强汽罐24中的末强热管组件。。

  34、0026所述主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炉盖7顶端连接的主强热管11、设置于主强热管11周围并将主强热管11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A9、连接于主强热管11管壁和圆强热管A9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A10、顶端连通至圆强热管A9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炉盖7内侧的直强热管A8、设置于主强热管11上端管壁内侧的自动开闭盖15。所述圆强热管A9位于主强热管11中部靠下位置的外围,在本实施例中主强热管组件还包括设置于主强热管11中部靠上位置的周围并将主强热管11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B13、连接于主强热管11对应位置管壁和圆强热管B13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B14、顶端连通圆强热管B13下侧管壁内侧且底端连通至圆强热管A。

  35、9上侧管壁内侧的直强热管B12。0027所述副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主强热管11的顶端连接而顶端穿过强热罐下盖48和强热夹层54再穿过强热灌上盖47与置于强汽灌24中的末强热管22底端连通的副强热管18、设置于副强热管18周围并将副强热管18围在其内侧的圆强热管C16、连接于副强热管18管壁和圆强热管C16内侧管壁的横强热管C17、底端连通圆强热管C16上侧管壁内侧且顶端穿出强热罐下盖48连通至强汽罐上盖27与强热罐下盖48形成的强热所夹层中的直强热管C19。0028在本实施例中,圆强热管A9与主强热管11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A10,四根横强热管A10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11管壁与圆强热管A。

  36、9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A9与炉盖7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A8(为清楚显示节能锅炉整体结构,图中仅示意出两根横强热管A10);所述圆强热管B13与主强热管11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B14,四根横强热管B14两两呈对称连接于主强热管11管壁与圆强热管B13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A9与圆强热管B13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管B12(为清楚显示节能锅炉整体结构,图中仅示意出两根横强热管B14);所述圆强热管C16与副强热管18间连接有四根横强热管C17,四根横强热管C17两两呈对称连接于副强热管18管壁与圆强热管C16的内侧管壁间,圆强热管C16与强热罐上盖47间设置有四根均匀排布的直强热。

  37、管C19(为清楚显示节能锅炉整体结构,图中仅示意出两根横强热管C17)。当然本发明所述横强热管、直强热管的数量均不限于四根,可根据节能锅炉的整体大小分别进行适当调整。所述自动开闭盖15内置永磁钢且一侧设置活栓并处于微闭状态,当烟灰上升产生顶力并在磁力作用下自动将主强热管11与副强热管18之间的通道关闭,而当累积于副强热管18底部即自动开闭盖15说明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6/7页10上部的烟灰重量超过自动开闭盖15的磁力和烟灰上升顶力之合力时,自动开闭盖15下转自动将烟灰排除。0029所述末强热管组件包括底端与副强热管18顶端连接的末强热管22、设置于末强热管22下部。

  38、内侧用于过滤烟灰的副烟灰滤网23、设置于末强热管22中部内侧将末强热管22分为上下两段的固定封堵盖35、设置于末强热管22一侧的除烟灰装置。除烟灰装置包括滤烟主管41、设置于滤烟主管41中部内侧将滤烟主管41分为上下两段的多层纳米主微滤网44、设置于滤烟主管41下段侧壁的烟气入口45、设置于滤烟主管41上段侧壁的烟气出口40、内侧连通于滤烟主管41下段内侧而外侧突出强汽罐外壁43的自滤排污阀46,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入口45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22的下段连通,除烟灰装置的烟气出口40通过烟管与末强热管22的上段连通。0030所述导汽罐21设置于主强热罐49和强汽罐24的外侧,导汽罐21包括主罐体、连。

  39、通主罐体内侧和主强热罐49内侧的主泄气管20及连通主罐体内侧和强汽罐24内侧的副泄气管25。导汽罐21中的副泄气管25比主泄气管20长,以避免节能锅炉卧式安装使用时蒸汽凝聚水从副泄气管25流入强汽灌24中和以利水蒸汽从副泄气管25导入强汽罐24中。0031所述配件装置包括与末强热管22顶端连接的烟气排管33,设置于烟气排管33靠上部位置的烟气阀34,设置于烟气排管33靠下部位置的供热阀32,设置于强汽罐上盖27上且其感应底管分别穿过强汽罐24、强热罐上盖47、强热罐下盖48延伸至主强热罐49内部的一体表29(水温、水位、气压一体表)和安全自动减压阀30,上端突出于强汽罐上盖27而底端穿过强汽罐。

  40、上盖27和强汽罐下盖26连通至强汽罐内腔的供蒸汽阀28,设置于主强热罐49中部一侧并连通至主强热罐49内腔中的主注水阀50,设置于副强热罐58靠近底端一侧并连通至副强热罐58内腔中的供热水阀59。所述主注水阀50、供热水阀59可以互用和注水清洗罐体内部及排泄污垢等用途。所述烟气排管33底部为喇叭形,当然也可为其它形状如圆台形。所述配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烟气排管33底部内侧的多层纳米副微滤网31及设置在强汽罐上盖27上的药剂箱,药剂箱包括箱体36、连接在箱体36一侧的副注水阀38、设置在箱体36一侧的烟灰自感器37及与烟灰自感器37连接并延伸至除烟灰装置的滤烟主管41内的喷雾咀39,喷雾咀39为分。

  41、控单用式双咀双阀(电动阀、人工阀,图中未示出),当燃料为煤和燃气等含有害物质时先在箱体36中加入相关药剂,同时使用烟灰自感器37和电动阀自动控制为主,当燃料为植物等无害物质时使用副注水阀38和人工阀适量控制烟灰即可,而用电燃器等加热则需将副注水阀38和双阀关闭。0032本发明节能锅炉工作过程先打开副注水阀38需除有毒有害气体等可事先在药剂箱中加入相关药剂,接着打开主注水阀50给主强热罐49和副强热罐58注水,当水位达到设定值时即关闭或适当关小主注水阀50,并按规定和需要将相关阀类(供热阀32、烟气阀34等)关闭或打开。打开主燃料投口3如将本锅炉置于卧式则先将活动炉架5移至水平位置,同时将通风除。

  42、灰口66上的灰口闸69关闭或半关闭,即可在主燃料投口3或位于强热罐底盖1上的副燃料投口2加热。另,通过变换炉架5位置和高度,亦可适应各种燃料和燃气器进行加热上的主投口盖64,并根据所用燃料和燃器具情况可从主燃料投口3或副燃料投口2直接投料加热,或从通风除灰口66移动和调整炉膛62中的炉架5位置及高度,再投燃料和改置燃器具进行加热进行加热,部分热能和烟气即通过炉膛62上方的说明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7/7页11主烟灰滤网55过滤烟灰后经主强热管11底部逐级向上加热,另一部分热能和烟气直接由四根直强热管A8进入圆强热管A9,后由圆强热管A9进入横强热管B10或直强热管B。

  43、12、圆强热管B13、横强热管B14中,再进入主强热管11中。随之,在自身磁力和烟气上升顶力之合力作用下自动开闭盖15将主强热管11与副强热管18之间的烟气通道封闭,促使烟气及部分热能经主烟灰滤网55折返回流至炉膛62的炉盖7底部,回流过程中烟气被二次过滤剔清。接着烟气及热能通过烟灰滤孔56再次过滤后经由特设于强热夹层54中的螺旋状烟道隔格53逐级旋绕加热而上,当烟灰与热能通过强热罐上盖47边缘和强热罐下盖48边缘间的烟灰滤孔到达强热罐上盖47与强热罐下盖48之间的夹层时,又被迫折入副强热管18组件中的直强热管C19,烟灰与热能由直强热管C19依次进入圆强热管C16、横强热管C17、副强热管1。

  44、8,再由副强热管18进入末强热管22,烟灰与热能被副烟灰滤网23再次过滤与滞缓并被上方的固定封堵盖35堵截后再折经烟气入口45进入除烟灰装置的滤烟主管41,再经除烟灰装置滤烟主管41中的多层纳米主微滤网44的细密过滤。此时,若除烟灰装置上方的烟灰自感器37检测到除烟灰装置滤烟主管41中的烟气有毒害时,即会通过喷雾咀39自动喷洒药剂到除烟灰装置滤烟主管41中,使有毒害烟气与药剂反应后变为无毒无害气体或液体,在多层纳米主微滤网44的细密过滤及位于上方由烟灰自感器37自测烟灰及有毒害气体浓度而智能化工作的喷雾咀39的共同作用下,较粗和有毒害的烟灰和气体分别被有效剔除,并经自滤排污阀46在重力或人工作。

  45、用下排除体外,而较清洁的烟气和热能则由烟气出口40经烟管进入末强热管22上端与烟气排管33底部并再经多层纳米副微滤网31微滤提质,当需要热能供暖时即可打开供热阀32,如不需要即可打开烟气阀34进行环保达标排放。在加热过程中注意通过主燃料投口3上的主观火孔65或副燃料投口2上的副观火孔68适时观察加热情况,并注意观察一体表29,当水温、气压达到所需值时,如同时需要供热、供蒸汽、供热水就分别调节和适度打开供热阀32、供蒸汽阀28、供热水阀59,如不需要打开某阀即将其关闭或调小。当停止加热时,即将所用燃料投口及通风除灰口66关闭。另,分别从主注水阀50、供蒸汽阀28或供热水阀59、供热阀32等注水并相应打开自滤排污阀46和供热水阀59主注水阀50或供蒸汽阀28等,即可清除多功能高效节能锅炉内存留的烟灰、污垢等。0033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形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及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2353138ACN102353145A1/1页12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53138A。





推荐资讯